丽廔闿明 内外洞达
——光绪刻本《丽廔丛书》小识
余闯
张之洞曾说:“丛书最便学者,为其一部之中,可该群籍;蒐残存佚,为功尤钜。”丛书之编撰,可谓古已有之。如儒家的六经、《七略》著录的“杨雄所序三十八篇”也算是有了丛书的萌芽。虽然丛书之名出现的比较早,唐人陆龟蒙的文集即名《笠泽丛书》,但这只是徒具其名,正如其自序所说“诗、赋、铭、记,往往杂发,不类不次,混而录之,故曰丛书”。不过,宋代已有真正意义上的丛书,流传至今最早的丛书是南宋宁宗嘉泰间俞鼎孙所刻《儒学警悟》,其次是宋咸淳九年左圭刻本《百川学海》,只不过这两部丛书没有丛书之名,真正名实相副的丛书是明万历间程荣所辑《汉魏丛书》。明清两代,辑刻丛书之风较盛,尤其清代,不仅数量多,而且校勘精审,有不少名刻佳椠流传于世,其中光绪间叶德辉所辑刻的《丽廔丛书》在清末算得上是不朽之作了。
叶德辉是清末有名的学者,尤精通版本目录之学,著作颇丰。杨树达评价他的学识时说:“淹通目录,识别版本。凡雕刻源流,传本真赝,莫不骈列在胸,指数如画。”杨氏所言,并非溢美之词,《书林清话》和《藏书十约》足可见叶氏的版本造诣。此丛书之所以名“丽廔”,一者叶德辉有“丽廔”之号,再者“丽廔”可指墙壁窗户的疏孔,清俞樾《群经平议》:“四面各设一户二牖,丽廔闿明,内外洞达”,似有以小见大之意,观其书子目即可知晓。光绪刻本《丽廔丛书》共收书九种,即《南岳总胜集》、《古今象棋图》、《投壶新格》、《谱双》、《打马图经》、《除红谱》、《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唐女郎鱼玄机诗》、《修辞鉴衡》。查《中国丛书综录》,《丽廔丛书》子目下列有《古今书刻》二卷,却没有著录《修辞鉴衡》,可见《中国丛书综录》似有误载之处。黄永年、贾二强所撰《清代版本图录》收此丛书,称:“叶氏人不足取,然喜藏书刻书,此丛书悉用旧本覆刻,尚可观览。”由于《清代版本图录》收书的眼光比较高,故有此论,这也在情理之中。大概与古籍打交道的人都会有一种感觉,那就是好书见得多了,就看不上一般的书了。光绪刻本《丽廔丛书》有三个特点,最大的特点就是“悉用旧本覆刻”,故而能够一睹原本之概貌;其次,用纸上乘,选用上好的白纸精印,刻印俱佳;再次,版画多,图文并茂,覆刻逼真。后两个特点无需多言,就谈谈叶氏是怎样“悉用旧本”而成此编的。
《丽廔丛书》多据宋元明刻本为底本,编成此丛书,也是颇费了一番周折。其中,有两种书底本是宋刻本。一、《南岳总胜集》三卷,宋陈田夫撰,光绪三十二年据宋刻本覆刻,此宋刻本今藏于国家图书馆。此本由常熟庞鸿书题,前有叶德辉重刊宋本南岳集序,次隆兴拙叟序,陈田夫总序。《南岳总胜集》的版本大致有四,一为宋刻本,二为明影宋钞本,三为清嘉慶七年善化唐仲冕果克山房刻本、四为光绪《丽廔丛书》本。由于《南岳总胜集》宋元时期传刻不多,故《宋史﹒艺文志》不载,及《四库全书提要》书成,未经著录,阮元抚浙时始得明影宋抄本进呈。孙星衍《祠堂书目》载有此影抄本,而唐氏果克山房刻本即据影抄本为底本,《平津馆题书籍跋记》云:“吾乡善化唐氏仲冕为孙进士同年,假得其本于嘉庆壬戌刻之金陵。”不过,唐氏刻本的板子在战乱中已毁。而叶氏所据宋本,是陶斋尚书出使远西驻节都门时所购,然后邮寄给叶德辉,叶据此覆刻,而“行款悉依宋本,宋讳缺笔及宋文墨块,皆仍其旧,未敢擅增原本误字,以别纸附识卷末”。叶德辉故后,《南岳总胜集》便被卖给了东莞莫伯骥五十万卷楼。人去书散,物是人非,但也算是流传有序,叶氏泉下有知,可以瞑目矣!二、《唐女郎鱼玄机诗》一卷附录一卷,唐鱼玄机撰,光绪三十三年据南宋临安府棚北睦亲坊南陈宅书籍铺印,今国家图书馆藏有宋本,也是海内孤本。陈起书宅铺刻印了不少书,尤以唐宋人诗文小集为最多,其所刻的宋本《南岳旧稿》近些年被发现,亦可谓书林盛事。叶德辉《书林清话》对陈氏刻书介绍颇详,此处不再赘述。此覆宋本卷末附录叶德辉所撰鱼玄机事略,次刘肇隅跋,次道光元年陈文述跋,次徐渭仁跋,次士礼居题跋记。叶氏对待宋版书也是敬若神明,因此覆刻宋版书极尽其能,很见功力。这两种宋本书皆藏于国家图书馆,不容易见到,而叶氏之功就在于使我们观一叶而知全秋。
元刻本常为学者所诟病,一者用纸差,以致有“元代无好纸”之说;二者满篇松雪体,柔而多媚,这也是当时风气使然,士大夫竞相学赵书,故影响了有元一代的刻书风气。不过,元代的各监署各路儒学书院医院所刻之书还是值得称道的。叶德辉说:“宋本以下,元本次之。然元本源出于宋,故有宋刻善本已亡,而幸元本犹存”,并举例说明元本有胜于宋本者,可见对元本有着极高的评价。《丽廔丛书》中《修辞鉴衡》的底本即为元至顺四年集庆路儒学刻本,此书二卷,元王构辑,今上海图书馆有藏。光绪戊午孟秋叶氏观古堂据集庆路儒学刻本影刻,前有至顺四年王理序,末有叶德辉跋。《修辞鉴衡》在明代似无刻本流传,《士礼居藏书题跋记》仅著有明抄黄丕烈跋本,清代则有清抄丁丙跋本及四库底本。我曾见过一部民国时傅增湘藏园影元写本,封面有墨笔两行“修辞鉴衡藏园影写元刊本”,美浓纸精写,版式一仍其旧,不多见。此书为中国第一部以修辞命名的著作,《四库总目提要》称:“上卷论诗,下卷论文,皆采宋人诗话及文集、说部为之。构所附论者,惟下卷结语一条而已。所录虽多习见之语,而去取颇为精核。”
《丽廔丛书》中,《古局象棋图》、《打马图》和《谱双》所据底本则为明正德二年刻欣赏编本。明人沈津编有《欣赏编》十种十四卷,初为正德二年刻本,已佚,其后有嘉靖刻本及万历茅一相刻本。沈津字润卿,明弘治间苏州人,供职太医院,有《邓尉山志》、《吏隐录》、《欣赏编》等,弘治十七年刻印过唐张鷟《龙筋凤髓判》二卷、宋黄伯思《燕几图》一卷等。因正德本《欣赏编》已佚,故从《丽廔丛书》中可窥见正德本的概貌。《古局象棋图》一卷,又称《七国象棋图》,题宋司马光撰。《郡斋读书志》有其目,而《宋史﹒艺文志》不载,至于为何不载,叶德辉在序中解释说“殆元时修史诸臣偶有未见耳”。其实,古代官修书目和私人所著书目之所以没有著录这部书或那部书,除了政治原因外,“偶有未见耳”则是另一大原因。当然,《明史﹒艺文志》、明陶宗仪《说郛》、清人钱曾《述古堂书目》及祁承(火業)《澹生堂书目》均有其书。叶德辉于书肆购得正德本《古局象棋图》,便据以覆刻,前有叶氏重刊司马温公七国象棋序。该图“局列周、秦、赵、魏、韩、齐、楚、燕八国,以周居中,而云七国者,尊周室也。”而司马光编撰此图的用意,叶德辉说:“其时辽夏纷争,中原未归一统,公于象局小技籍以激发人心,尊朝廷而复疆土,于以见古大臣每饭不忘君国之志,岂曰贤于博弈而已。”《打马图经》一卷,题宋李清照撰,《宋史﹒艺文志》不载,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有之,称“今世打马,大约与古樗蒲相类”,明陶宗仪《说郛》、清伍崇曜《粤雅堂丛书》有其书。此外,见于著录的还有清嘉庆二十年秦氏石研斋抄本,清翁同龢抄本。叶氏据正德本覆刻,其称“余获明正德中沈津所编《欣赏编》十集,其癸集即此书,因影写而成”,卷前有叶氏重刊宋李易安打马图经序,卷末有绍兴四年李清照打马图序。《谱双》又称《双陆》,光绪本目录前题一卷,而正文则分为五卷,叶氏在序中也说“《欣赏编》分十干十集,其壬集即此书,书凡五卷,与隶释斋本字句图象一一相合”,由此可见叶氏粗心之处。而《直斋书录解题》作十卷,称“此戏今人不复为”,《述古堂书目》作五卷,《百川书志》六类二十六则,实亦五卷,《说郛》亦有。同治十三年江苏洪氏隶释斋重刻汲古阁本《泉志》,后附刻此书,末有道光间洪瀛跋语,称抄自《说郛》,并谓双陆之法即《北史﹒艺术传》中所称“握槊”,至唐谓之“双陆”。卷前有叶氏重刊宋洪遵谱双序,次绍兴洪遵序,末有附录及唐寅题跋。既沈津《欣赏编》之后,到明万历间茅一相编有《欣赏续编》十种十卷,其中就有《除红谱》一卷,宋朱河撰,而光绪本《除红谱》所据底本即此万历本。茅一相,字国佑,号泰峰,又号康伯、东海居士,有《文霞阁草》。刻印过《蔡中郎集》、《荆川先生稗编》、《欣赏编》等。《说郛》、《绛云楼书目》、《述古堂书目》、《澹生堂书目》皆载《除红谱》。《明史﹒艺文志》、范氏《天一阁书目》、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列有此书,题为杨维桢撰,叶氏已称为误也。卷前有明洪武元年杨维桢序,次叶氏重刊宋朱河除红谱序。
《丽廔丛书》中,除了《古局象棋图》为司马光撰外,尚有《投壶新格》一卷,光绪三十二年据事文类聚本影刻,卷前有叶氏重刊宋司马温公投壶新格序。《宋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及《宋史﹒艺文志》皆入载,明以来惟《说郛》有其本。“其书全载宋祝穆《古今事文类聚》前集技艺部门,较《说郛》本为古”,叶氏“属吾友雷民苏茂才恺精楷绘图刊之”,“以见温公之用心,即于游艺琐事有则古称先之风”。至于司马光为何撰此游艺琐事,叶氏称:“当时世行旧格,多取奇中,温公恶其侥幸而尽改之,谓之新格。”
此丛书中,版画最多者当为《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七卷,叶德辉据缪荃孙所藏明本覆刻,卷前有叶氏重刊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序,卷末有宣统元年后序。由叶氏序中可知,汲古阁《宋元秘本书目》载有元本,叶氏过夏都门厂肆时亦见过元本,昔元本今已不传。而缪氏所藏明本虽“增入洪武以下封号及附刻神庙楹联”,但仍能够“见元本真面目也”。叶氏见此明刻本,如见故人,如还失物,便“督工写刊,于字之显然讹谬者,悉依文义校改,图像则一再细勘,无累黍之失。”此书“凡三教圣贤及世奉众神皆有画像,各考其姓名字号爵里及封赠谥号甚祥,亦奇书也”。今《中国古籍善本总目》著有明刻本,流传甚罕。
叶德辉曾说:“丛书举四部之书而并扩之,诚为便于购求之事。”当然,《丽廔丛书》并未举四部之书,而多为子目小道之书,不过,叶氏能够投入大量精力刻印此书,亦不失为书林佳话。此丛书当时印了不少,然而,不过经历了百年的风风雨雨,今到天能够看到的也不过几部而已,叶氏泉下有知,又当作何感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