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北京德宝今年五月大拍的图录,你会惊喜地发现,本次拍卖会上有两本西洋古籍参拍。
17世纪的大航海时代,荷兰、英国、法国、丹麦、瑞典等国纷纷继葡萄牙、西班牙之后,竞相以各自方式绕过好望角,开拓全球性海洋贸易,寻找他们在亚洲贸易,尤其是中国贸易中的机会。而历史告诉我们,荷兰无疑是这场角逐中的胜利者。
荷兰经过宗教改革的洗礼,甩掉教会的包袱,更集中地追求获得直接利益,于1602年成立荷兰东印度公司,该公司于1619年占领了爪哇的巴达维亚城(Badauia),并以此为大本营,逐步建立了远东海上霸权。
从1647年开始,荷兰东印度公司便不断派遣代表团、使节团到中国谋求自由贸易的机会,本次拍卖会上这两本西洋古籍即是写在该公司第一、二、三次使节团出访大清帝国的背景之下。
1655年7月14日,巴达维亚城总督以德·豪伊尔(Pieter de Goyer)为正使,凯瑟尔(Jacob Keyzer)为副手,组共16人,第一次以使节团的形式出访中国。虽然本次的出使因葡萄牙人和耶稣会士的阻挠,并未达到获得与中国进行自由贸易的机会这个目的,但却为书林留下了一本书,即拍品之一的《L’Ambassade de la Companie Orientale des Provinces Unies vers L’Empereur de la Chine , ou Grand Cam de Tartarie》,中译名为《东印度公司使节团访华纪实》,又译《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使节出使鞑靼可汗,即现今中华帝国》。
本书作者尼霍夫(John Nieuhoff)便在这个使节团中。John Nieuhoff(1630-1672),荷兰著名商人、探险家,首位驻北京大使,曾经做过绘图员及水手。其绘制的铜版画对西方产生了长久的影响,被认为是“东方画家”。
在使节团中,尼霍夫任管事一职。他根据亲身经历及耶稣会士的相关材料,写成本书。荷文版于1665年由荷兰东印度公司设在阿姆斯特丹的国际出版中心出版,同年即被法国翻译家Jean la carpentier译成法文出版。拍品即是法文版初版。
书中,尼霍夫用了大量的篇幅及版画,叙述了此次访华从广东沿途经过南京、九江、芜湖、扬州等地到达北京所行所见,细致的描绘了中国人的法律、习俗、礼仪、服饰、建筑、动植物等,以及茶、瓷器、刺绣等颇具中国特色的物什。
他在书中提到了广东藩王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的接待;提到朝拜的顺治帝是一个“年轻的男子,皮肤很白,中等身材……穿着像是用黄金织成的衣服”;也提到了汤若望用德语与他们交谈。更是用惊讶及欣赏的心情提及阳光照耀下的紫禁城无以伦比的美丽,以及南京大报恩寺宝塔红、黄瓷砖镶嵌的塔顶,及塔檐下微风中不断玎玲的檐儿铁。
而精于绘画的尼霍夫更是将其亲眼所见绘制成大量的铜版画刊印在此书中,包括城市风情、作者自制地图、北京皇宫平面图等。这是欧洲人第一次有机会“见到”的,有关中国的视觉形象。
拍品三面封口镀金,书底印有烫金的花饰品,外有函套,装帧极其精美。内有19世纪“胜利与忠诚”藏书票一枚,图案形似罗盘,上似有旗帜飞扬,富有大航海时代气息。与本书相得益彰。
1662年、1663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连续两年派遣使节团出访大清帝国。其时荷兰人已被郑成功赶出台湾,失去在中国唯一的立足点,走私途径被中断。这迫使他们不得不调整贸易战略,一方面加强与广东的联系,发展与“王商”的生意,另一方面密切注视闽海动态,伺机报复。1662年与1663年的两次出访,一次是要求协助清军攻打郑成功,另一次则是依约复派十七艘战舰“协助大清国剿灭郑逆”。
所以,关于这两次的出访,荷兰著名作家、历史学家、翻译家达帕,Olfert·Dapper(1639-1689)在他的书中,亦即拍品之二《Gedenkwaerdig Bedryf der Nederlandfche Maetschappy , op de kufte en in het Keizer-zijk van Taising of Sina》(第二、三次荷兰东印度公司使节出访大清帝国记闻)的插图中,就有一张描绘荷兰人支援清兵攻打金门城的战况。激烈的搏战中有架设云梯、荷兰人击鼓迎战的情景。
本书的写作过程中,作者参阅了各国关于中国的书籍,参阅的资料不仅限于已出版的书籍,还包括一些尚未出版的手稿。书中有插画近150余幅,详细地介绍了中国的地形、民族、宗教、服饰、语言、文字、动物、植物、科举制度等等。后附《荷兰人统治下的台湾》一文,记述了有关台湾的地理、历史、物产、风土人民及曾经发生过的大事件等;作者根据英国莱特的描述,绘制了当地土著“福尔摩沙”人的形貌、屋舍、祭奠仪式等图像(福尔摩沙,葡萄牙语,意指美丽之岛,即台湾)。从图中可以看出,其时的原住民面貌已类似欧洲人。
因此,在17世纪的欧洲,还没有其它任何一本的书能够如此详尽的描述对于他们来讲遥远而神秘的古国。它使得当时西方人,无论是学者还是普通的民众对中国形成了一个大概的认识,具有无可比拟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拍品当为1670年出版的初版本,初版者为荷兰东印度公司设在阿姆斯特丹的国际出版中心,因此极为珍贵,精装一厚册,皮面。2006年8月,韩国科学家宣称,收藏在中央图书馆1670年出版的《Gedenkwaerdig bedryf der Nederlandsche Oost-Indische Maetschappye, op de kuste en in het keizerrijk van Taising of Sina》一书,DNA分析结果表明该书用人皮制作的可能性很大。
这两本书分别完成于17世纪清顺治、康熙时期,对了解我国的民俗,以及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历史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历史参考价值。而它们的稀有,使得这两本书更加珍贵。据查,目前我国国内各大图书馆《L’Ambassade de la Companie Orientale des Provinces Unies vers L’Empereur de la Chine , ou Grand Cam de Tartarie》一书未见收藏,而《Gedenkwaerdig bedryf der Nederlandsche Oost-Indische Maetschappye, op de kuste en in het keizerrijk van Taising of Sina》仅国立历史博物馆有收藏。
更为弥足珍贵的是书中收录的大量铜版画。在摄影技术发明和普及之前,绘画是一种直观有用的工具。陈丹青就将石印画、铜版画与今日的影像媒体相提并论,称之为“传播利器”。他认为这些画“显示百年前的‘他们’如何观看我们的祖先”。
台湾著名学者、收藏家,老照片民间收藏第一人秦风先生,已经意识到版画收藏是中国现在收藏的一个空缺,开始转向收藏版画,作为自己图像史料的一部分。“或许过去条件较差,比较没有寻找原件制作的精神,图像史料绝大多数都是长年翻拍使用,习以为常。欧洲人关于中国的绘画收藏数量相当大,但至今中国人尚未系统性地收集和整理。”因为版画无论是视觉效果或纪实作用,都比模糊不清的老照片要强很多。他指出版画“……并不因为它们是印刷品,价值就被贬低,它们不但有艺术的价值,而且更有历史的价值”。
目前,中国收藏界越来越关注高质量的铜版画,德宝拍卖的这两本书为藏家带来了惊喜;也相信此次珍稀西洋古籍的参拍,将带动与中国历史有关的西洋古籍在拍卖这一交易方式中将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